2018年3月30日、31日及4月1日一共3天,真佛宗狮城雷藏寺主办戊戌年宝部财神护摩大法会,分别为南无地母菩萨息灾祈福超度护摩大法会,南无骑龙白财神息灾祈福超度护摩大法会和南无财宝天王息灾祈福超度护摩大法会。此次法会邀请到释莲鸣金刚上师主檀,释莲熅金刚上师护檀以及众法师、讲师、助教、同门善信大德前来齐聚。
为了响应宗委会呼吁的以戒为尊,释莲鸣金刚上师在法会上深入浅出地开示了五戒。在佛陀早期的时代,其实是没有戒律的,过后因弟子们常犯错,所以一条条的戒律才会产生。但是有的人则因为无法守戒,以为做善事学佛就好,但不皈依。上师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商人,他知道皈依弟子要守五戒,但由于他在做生意的时候常要应酬喝酒,那就会犯醉酒戒;而且商人为了取得生意难免会打妄语,那也会犯了妄语戒。所以他以为不皈依,就不会犯五戒。上师说,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因果是依然存在的,就比方杀了人,难道就不必被惩罚吗?这和你是不是皈依弟子不相干。戒律是提醒你不要做错事,而不是让戒律成为你的负担。佛弟子要做到的是守戒而不被戒律所绑,这称为守戒而不是被戒守。
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喝酒。
不杀生: 上师分享说自己曾在13岁至19岁期间吃全素,但其实是很难真正做到所谓的全素。因为市场上卖的食品,看起来是素,其实不是全素。就好像很多糖果,其实是用鱼胶粉制造的。佛经上提到的其实是吃斋,不是吃素,更明确来讲是“持斋”。“斋”是指人的心要保持清净。上师举例说, 若一个吃素食的人,因为不吃肉类以为自己非常慈悲,但如果此人喜欢到处讲人是非,说人长短,恶口骂人,那么这个不是持斋之人。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祂的弟子都是外出托钵化缘的,化缘所得的食物要全部吃完。所以据经典记载,佛陀与祂的弟子没有斋荤之分。不过,佛陀却订下具有三个戒律定义范畴的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后来当佛教传到了中国梁武帝的时代,梁武帝的师父保志公禅师慈悲不杀生断酒戒肉,梁武帝才推行吃素食的制度。所以,一直到了今天,大家都有错觉,认为佛教徒应该是吃素的。这是华人才这么认为。在西藏,泰国,缅甸,尼泊尔,日本的佛教徒都是有吃肉的,没规定佛教徒一定得吃素。《华严经》记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皆能成佛”。众生分成有情众生及无情众生。有情众生指的是人、马、猪、羊、动物等;无情众生指的是石头、花草树木等。所以,折断一朵花和杀了一头猪,都是同等杀生,因为佛性是平等的。佛陀说过:“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所以,在吃喝之前,都应该时时做超度。
不偷盗:简单来说,只要是不属于你的,你拿就是偷。上师举一个例子说,有些人趁人家不注意,故意把别人的东西弄掉在地上然后再宣称不属于任何人而占为己有,这也算是偷盗的一种行为。
不妄语:妄语就是不真实的话不能说,出家人不打妄语。但是如果你是出于帮助别人或救人的本意而说善意的谎言,是可以的,不算犯戒。
不邪淫:在佛教的戒律里,有分正淫和邪淫。经典里有记载所谓的“四非”,非人、非时、非地、非器,若犯了就是邪淫。非人是指行房的对象不是夫妻,或者是你付钱做交易的。非时就是行房的时间要避开初一十五,佛诞(真佛宗弟子以八大本尊圣诞为主),日蚀月蚀等。非地就是不可以在坟场,寺庙,医院或荒山野岭等地行房。什么是非器?根据佛经所说阴配阳就是合,所以男要配女。若是同性就是非器。但是师尊曾说:同性恋是有因缘的,一切众生皆平等从来没有分别及差异。
不喝酒:戒律分两种,分别为实戒和虚戒。杀盗淫妄就是实戒,代表你做了就是犯戒。而喝酒是虚戒,意思就是如果你喝酒喝醉了,去犯了杀盗淫妄,你就真的犯了戒,所以修行人要尽量少喝,因为酒会乱性。
与此同时,持戒的构成也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就是去明白五戒。戒体就是明白了戒律之后去奉持戒法的意志。戒行就是顺着守戒律的意志去守戒律,身、口、意三業得到清净。戒相就是守戒的决心圆满,能够善自护持。比如说在修行路上遇到不顺,但是总能守住自己的本心,就是一个戒相。
释莲熅金刚上师也开示,与我们分享发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有成佛的心,缘众生缘佛果,发愿做利益众生的事,让众生成就佛果得到永恒的快乐。行菩提心就是去实现。华严经》曰:「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修行不发菩提心, 猶如耕田不下种子。所谓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上师说,道场是一个发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平台,让我们去学习,去付出,去修行,去改变,去自度度他。上师也分享说,还未出家前有到道场服务,进入了理事会也参与了很多法务,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心中会有很多一团团解不开的疑问。这就是我执,比如说别人做的不如你所愿,你就会不开心。所以我们要保持着“没有什么是自己拥有”的想法,在人事上其实是没有对错的,只有因缘。我们千万不要把别人的烦恼变成自己的烦恼,别人的无明变成自己的无明。在道场服务,尽力而为就好,佛菩萨会有安排的。我们所遇到的障碍不是让你被考倒的,而是一步一步让你成佛的。“菩萨不为自身,求无上菩提。而为救渡众生,取无上菩提。”菩萨不为自己成佛而修行,菩萨是为了众生而修行,这就是菩提心。真正做到发菩提心,行菩提心者就会得到无上功德,产生福报。
此外,狮城雷藏寺的致龙讲师也开示说福田靠修不靠求。就如地藏经里所说的有唸经功德和造像功德等,讲师举例说要求地藏菩萨可以唸地藏经或彩画菩萨形象或造菩萨像等,而不是空求。修福之余,也时常警惕自己不造业,自修菩提证佛果。许多财神也是菩萨慈悲化现的,所以财神才会赐福给发菩提心,喜欢利益众生的弟子。
狮城雷藏寺的狮丰讲师开示说,继前一天释莲熅金刚上师开示说发菩提心要种下种子,我们也要确定种子是种在肥沃的土壤上,确保它有被灌溉而能够茁壮成长。讲师举例说有的人刚皈依,听了师尊开示生起欢喜心就是种下了种子,但是修行到了一半就放弃种子就没有发芽了,又或者修行到了某个阶段遇到了障碍,对根本上师失去信心而放弃,那么发芽的种子就不会开花结果了。就算种子发了芽长成了树也会遇到狂风暴雨,所以身为佛弟子要常常警惕自己学佛路上要当一棵屹立不倒的树,就算遇到狂风暴雨,折断了树枝也要保持坚定的心去行菩提心才能成佛。讲师举例说世界最珍贵的沉香树,是受到各种伤害才能结成香。讲师也提到有些人没有把种子种在土壤上而是沙滩,所以无法发芽。这是指有的人皈依了但是不守戒也没有每日一修。也有的人把种子种在洋灰下,就是指有的人皈依了但没发菩提心没真正去听佛法。最后,讲师也分享说要把佛法融入生活必须先做到赞叹随喜功德。我们要时常对比我们好的人事物产生赞叹的心,而不是忌妒。因为忌妒就是指自己没有才会产生的,这也是一种因果,换个角度想,比自己有福的人都是前世修得比自己苦才享有今世的福。比如说法会的功德主们,所以我们要感恩他们。
狮城雷藏寺 文宣组
莲花家欣 整理报导
为了响应宗委会呼吁的以戒为尊,释莲鸣金刚上师在法会上深入浅出地开示了五戒。在佛陀早期的时代,其实是没有戒律的,过后因弟子们常犯错,所以一条条的戒律才会产生。但是有的人则因为无法守戒,以为做善事学佛就好,但不皈依。上师举一个例子,有一位商人,他知道皈依弟子要守五戒,但由于他在做生意的时候常要应酬喝酒,那就会犯醉酒戒;而且商人为了取得生意难免会打妄语,那也会犯了妄语戒。所以他以为不皈依,就不会犯五戒。上师说,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因果是依然存在的,就比方杀了人,难道就不必被惩罚吗?这和你是不是皈依弟子不相干。戒律是提醒你不要做错事,而不是让戒律成为你的负担。佛弟子要做到的是守戒而不被戒律所绑,这称为守戒而不是被戒守。
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喝酒。
不杀生: 上师分享说自己曾在13岁至19岁期间吃全素,但其实是很难真正做到所谓的全素。因为市场上卖的食品,看起来是素,其实不是全素。就好像很多糖果,其实是用鱼胶粉制造的。佛经上提到的其实是吃斋,不是吃素,更明确来讲是“持斋”。“斋”是指人的心要保持清净。上师举例说, 若一个吃素食的人,因为不吃肉类以为自己非常慈悲,但如果此人喜欢到处讲人是非,说人长短,恶口骂人,那么这个不是持斋之人。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祂的弟子都是外出托钵化缘的,化缘所得的食物要全部吃完。所以据经典记载,佛陀与祂的弟子没有斋荤之分。不过,佛陀却订下具有三个戒律定义范畴的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后来当佛教传到了中国梁武帝的时代,梁武帝的师父保志公禅师慈悲不杀生断酒戒肉,梁武帝才推行吃素食的制度。所以,一直到了今天,大家都有错觉,认为佛教徒应该是吃素的。这是华人才这么认为。在西藏,泰国,缅甸,尼泊尔,日本的佛教徒都是有吃肉的,没规定佛教徒一定得吃素。《华严经》记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皆能成佛”。众生分成有情众生及无情众生。有情众生指的是人、马、猪、羊、动物等;无情众生指的是石头、花草树木等。所以,折断一朵花和杀了一头猪,都是同等杀生,因为佛性是平等的。佛陀说过:“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 所以,在吃喝之前,都应该时时做超度。
不偷盗:简单来说,只要是不属于你的,你拿就是偷。上师举一个例子说,有些人趁人家不注意,故意把别人的东西弄掉在地上然后再宣称不属于任何人而占为己有,这也算是偷盗的一种行为。
不妄语:妄语就是不真实的话不能说,出家人不打妄语。但是如果你是出于帮助别人或救人的本意而说善意的谎言,是可以的,不算犯戒。
不邪淫:在佛教的戒律里,有分正淫和邪淫。经典里有记载所谓的“四非”,非人、非时、非地、非器,若犯了就是邪淫。非人是指行房的对象不是夫妻,或者是你付钱做交易的。非时就是行房的时间要避开初一十五,佛诞(真佛宗弟子以八大本尊圣诞为主),日蚀月蚀等。非地就是不可以在坟场,寺庙,医院或荒山野岭等地行房。什么是非器?根据佛经所说阴配阳就是合,所以男要配女。若是同性就是非器。但是师尊曾说:同性恋是有因缘的,一切众生皆平等从来没有分别及差异。
不喝酒:戒律分两种,分别为实戒和虚戒。杀盗淫妄就是实戒,代表你做了就是犯戒。而喝酒是虚戒,意思就是如果你喝酒喝醉了,去犯了杀盗淫妄,你就真的犯了戒,所以修行人要尽量少喝,因为酒会乱性。
与此同时,持戒的构成也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就是去明白五戒。戒体就是明白了戒律之后去奉持戒法的意志。戒行就是顺着守戒律的意志去守戒律,身、口、意三業得到清净。戒相就是守戒的决心圆满,能够善自护持。比如说在修行路上遇到不顺,但是总能守住自己的本心,就是一个戒相。
释莲熅金刚上师也开示,与我们分享发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有成佛的心,缘众生缘佛果,发愿做利益众生的事,让众生成就佛果得到永恒的快乐。行菩提心就是去实现。华严经》曰:「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修行不发菩提心, 猶如耕田不下种子。所谓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上师说,道场是一个发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平台,让我们去学习,去付出,去修行,去改变,去自度度他。上师也分享说,还未出家前有到道场服务,进入了理事会也参与了很多法务,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心中会有很多一团团解不开的疑问。这就是我执,比如说别人做的不如你所愿,你就会不开心。所以我们要保持着“没有什么是自己拥有”的想法,在人事上其实是没有对错的,只有因缘。我们千万不要把别人的烦恼变成自己的烦恼,别人的无明变成自己的无明。在道场服务,尽力而为就好,佛菩萨会有安排的。我们所遇到的障碍不是让你被考倒的,而是一步一步让你成佛的。“菩萨不为自身,求无上菩提。而为救渡众生,取无上菩提。”菩萨不为自己成佛而修行,菩萨是为了众生而修行,这就是菩提心。真正做到发菩提心,行菩提心者就会得到无上功德,产生福报。
此外,狮城雷藏寺的致龙讲师也开示说福田靠修不靠求。就如地藏经里所说的有唸经功德和造像功德等,讲师举例说要求地藏菩萨可以唸地藏经或彩画菩萨形象或造菩萨像等,而不是空求。修福之余,也时常警惕自己不造业,自修菩提证佛果。许多财神也是菩萨慈悲化现的,所以财神才会赐福给发菩提心,喜欢利益众生的弟子。
狮城雷藏寺的狮丰讲师开示说,继前一天释莲熅金刚上师开示说发菩提心要种下种子,我们也要确定种子是种在肥沃的土壤上,确保它有被灌溉而能够茁壮成长。讲师举例说有的人刚皈依,听了师尊开示生起欢喜心就是种下了种子,但是修行到了一半就放弃种子就没有发芽了,又或者修行到了某个阶段遇到了障碍,对根本上师失去信心而放弃,那么发芽的种子就不会开花结果了。就算种子发了芽长成了树也会遇到狂风暴雨,所以身为佛弟子要常常警惕自己学佛路上要当一棵屹立不倒的树,就算遇到狂风暴雨,折断了树枝也要保持坚定的心去行菩提心才能成佛。讲师举例说世界最珍贵的沉香树,是受到各种伤害才能结成香。讲师也提到有些人没有把种子种在土壤上而是沙滩,所以无法发芽。这是指有的人皈依了但是不守戒也没有每日一修。也有的人把种子种在洋灰下,就是指有的人皈依了但没发菩提心没真正去听佛法。最后,讲师也分享说要把佛法融入生活必须先做到赞叹随喜功德。我们要时常对比我们好的人事物产生赞叹的心,而不是忌妒。因为忌妒就是指自己没有才会产生的,这也是一种因果,换个角度想,比自己有福的人都是前世修得比自己苦才享有今世的福。比如说法会的功德主们,所以我们要感恩他们。
狮城雷藏寺 文宣组
莲花家欣 整理报导